国际教育学院开展践行初心使命红色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2日 15:27 审核人:

2021年,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引领团员青年们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2021年寒假,新乡学院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红色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学校号召,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文化和革命事业薪火相传,国际教育学院组建了红色专项实践团重走了河南省黄泛区场史馆和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我们来听一听团成员们探访的红色文化和故事。

“走进农场,探寻红色记忆”

当团成员走进河南省黄泛区场史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周总理的雕塑,团成员说:“黄泛区农场和周总理有着不小的渊源,当时‘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是黄水泛滥8年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1951年1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建立了黄泛区农场,拓荒者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黄泛区这片神奇的土地。”

就这样,周总理带领着农垦人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一大批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他们在荒沙贫瘠的土地上搭起座座绿色帐篷,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垦荒造田,向荒草沙滩宣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场人。

“走进纪念馆,追寻红色精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场上就涌现出许多许昌的志愿军战士。

在此次的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团成员就探寻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杨根思,团成员说;在一次战争中,杨根思先用驳壳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把一个摇着美国国旗的敌人击毙,然后抱起一个10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向敌群。在敌人惊慌失措之际,他毅然拉响了导火索。一声巨响后,年仅28岁的杨根思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杨根思生前说过这样的话:“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这样,“三个不相信”精神不仅在驻许杨根思部队不断传承和发扬,而且在许昌市被赋予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激励一代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坚定前行。

在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不畏强敌,保家卫国。同样,在这片家乡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带领许昌水杨村人民,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就是杨水才。

团成员说:“杨水才在治水的同时,带领社员们植树造林,为改变水道杨村人民群众文化的落后局面,决心创办学校。他经常教育师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劳动;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能治百病,尤其是思想病。在生活上极其艰苦朴素,一顶帽子戴了八九年,也舍不得换掉;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舍不得买新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的那种不怕苦,不怕死,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发奋图强,自强不息。这样一位把读毛泽东的书当作最大的幸福的杨水才的故事让团成员们为之敬仰。

通过此次的调研和对红色故事的探究,红色基地以老照片讲新故事,用新照片回望历史,呈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群体,再现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从红色文化中学习,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奋斗精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道路仍需风雨兼程。我们责无旁贷的做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肩上担负的是传承好革命红色文化的重任,我们不能让红色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流,我们要有能力去唤醒那一段红色文化的光辉岁月,要保证新时代的人们能够了解到红色历史记忆,不脱离祖国的热血命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大力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